札记の爱好者

台灣遊記

最近在寫著台灣的遊記,大家可以點擊這邊來看看全部的遊記!
台灣遊記

Sunday, September 28, 2008

国画用笔墨之法

国画用笔的关键是干湿并用。元人很讲究干湿变化。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。 “骨法用笔”说的是表现手段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“笔墨”,也就是线条的运动、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。这里的骨法一方面强调用笔的顿挫有力,另一方面形象而精辟的点明了这样一个至真道理:线条是画面的骨架精神和力量的来源。历代画家对这一点是十分重视的。墨中要见笔,见笔才有力,用笔要求苍柔相济,苍而不润则枯,润而不苍则无力。笔墨难分,用笔好的多。不善用笔而善于用墨的不多见,一般来说,用墨苍了就不能润,润了就不能苍。真正有笔墨功力的人,每笔下去都又苍又润。这是长期实践的结果。语言一下说不清楚。总之用笔含水不要太大,画出的线则苍劲,行笔中挤出水分这样用笔则润,连皴带钩,下笔肯定,浓破淡,淡破浓。注意不要忽浓忽淡,笔笔求变化,而失去整体感。注意提,顿,轻,重,转折的变化关系。达到干笔不枯,湿笔不滑,重墨不浊,淡墨不薄。层层递加而墨分五彩,笔墨和物象浑然一体,笔墨得法,画面就有了元气淋漓的效果。杜甫诗云:“元气淋漓幛犹湿”

笔墨是不分家的,过分的说用笔即用墨,观宋人山水千笔万笔而无一笔不是用墨,千层万层而无一墨不是用笔,墨随笔变笔随墨生,无笔即无墨无墨既无笔,怎能说与墨色苍润无关呢? 骨法用笔为六法之一,如此重要更怎只为形象服务,绘画不可脱离其形,可也不受形的约束,吴昌硕笔下之藤那一笔象藤,黄宾虹笔下之石而那一笔是象石呢?可见绘画之高境并非写形是写神,即是写神就要谈到用笔,看来用笔是为心服务,而非是为形。

骨法用笔的过程就是写形传神的过程。离开具體形象的笔墨是没有意义的。山静居画论:气韵生动為第一义,然必以气為主,气感则纵橫挥洒,機天滯碍。其间韵生动矣。 这挥洒自如就是用笔,而韵自笔下生。韵是线条在画面上产生的浓淡、疏密、曲直、虛实、轻重快慢节奏.起伏变化的形式感。所以气韵和用笔有密切的关系。既使脱离自然之形,我想骨法用笔是完全可以 孤立存在的,大家都知到书画同源,书法是没有具体物象之形的,只有字之形体,可依然讲究笔法,尤其重视骨法用笔。不难想象绘画中的笔墨,每一根线每一块墨都有自身的美感,与价值,只是国画要描绘自然是不可能舍去笔墨的。也许您会说没有物象的笔墨会没有什么价值,只是这与是否可骨法用笔无关了!

绘画运笔很重要。首先要活。下笔干净利落,笔上蘸墨浓、淡、干、湿相当,湿多于干、浓、淡变化自然,墨的质量要讲究。好墨鲜而有光泽,用笔墨不宜加改,一加一改就影响鲜度。要浓而渐淡,淡而渐浓,笔墨一致。在没骨画法或泼墨画法,也不能笔墨各自,也要有笔意,见笔见墨,心领神会。
笔要有回旋,滋润处见宛转,住笔处旷达妥贴,出笔果断如斩钉截铁。入笔处肯定而明确,至于能圆能方,能直能曲,能上能下,左右均齐,凸凹突兀,断截横斜,如水向深处流动,火焰炎炎向上一样,运笔自然生动而不容有丝毫强行造作。<<历代名画记>>之论六法

昔谢赫云:画有六法,一曰气韵生动、二曰骨法用笔、三曰应物象形、四曰随类赋彩、五曰经营位置、六曰传模移写。自古画人,罕能兼之。彦远试论之曰: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,而尚其骨气,以形似之外求其画,此难可与俗人道也。今之画,纵得形似,而气韵不生;以气韵求其画,则形似在其间矣....
Create by thomasng.2008.
thomasng90@hotmail.com

No comments: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